教资面试过的几率?这事儿吧,真没个准数,挺玄学的。
你要是问我,我得说,不高也不低。听着像废话是不是?但真就是这么个理儿。有人觉得刷刷过,跟玩儿似的,一次就上岸;有人呢,考个两三次都栽在面试这坎儿上,心态都崩了。所以你看,这“几率”对每个人来说,完全不是一回事儿。
为啥说它不高?
你想啊,每年那么多人考教资,笔试刷掉一大批,剩下的进面试,那也是乌泱泱的一片。考官就那么几个,一天要面多少人?审美疲劳是肯定的。而且,面试这玩意儿,主观性太强了!你讲得再好,可能正好不对某个考官的“眼缘”,或者你哪个小动作、哪句话,戳到了人家的“雷区”,可能就莫名其妙地挂了。这跟笔试不一样,笔试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白纸黑字,没啥好说的。面试呢?你说你表现完美,考官觉得你匠气太重,不自然;你说你发挥失常,磕磕巴巴,考官反而觉得你虽然紧张但有潜力、够真诚。你说这找谁说理去?
还有紧张这个大魔王。多少人平时练得滚瓜烂熟,一进那个门,面对三张(甚至更多)严肃的脸,脑子瞬间一片空白,准备的东西忘个精光,说话哆哆嗦嗦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。这种状态,神仙也救不了你啊。考官看的是你未来能不能站在讲台上,镇得住场子,你这自己都先垮了,那肯定不行。临场发挥,太重要了!这玩意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生死。
再有就是细节。你的穿着打扮是不是得体?你的教姿教态是不是大方?你的板书是不是清晰工整(哪怕就写几个字)?你跟考官有没有眼神交流?这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,在面试那个特定场景下,都会被放大。考官可能不会直接因为你衣服上有个褶子或者你眼神闪躲就挂你,但这些细节累加起来,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。印象不好,分数自然就上不去。
所以,从这些角度看,想一次性轻松通过,确实不容易。
但为啥我又说它不低呢?
因为,说到底,教资面试考察的,是你作为一名“准教师”的基本素养和潜力。它不是选拔顶尖教育家,也不是要你拿出多么惊艳的教学设计。考官心里有杆秤,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态度、你的表达能力、你的逻辑思维,以及你身上那股“教师范儿”。
只要你认真准备了,把基本功做扎实了,面试其实是有套路可循的。
首先,试讲内容得熟悉。别管抽到什么题,你得能迅速组织语言,把知识点讲清楚,逻辑清晰是底线。这需要你考前下功夫,把对应学段的教材过一遍,经典的篇目、重要的知识点,心里得有数。
其次,结构要完整。导入、新授、巩固、小结、作业,这几个环节,就算时间再紧,你也要在脑子里过一遍,形式上得有。不能讲着讲着,哎,时间到了,啥也没交代就结束了,那肯定不行。
然后,“演”的成分很重要。是的,你没看错,就是“演”。你要演出一个自信、从容、热爱学生、对教学有想法的老师形象。自信!自信!自信!重要的事情说三遍!就算心里慌得一批,表面上也要稳住。声音洪亮,吐字清晰,仪态大方,脸上带点自然的微笑。眼神要跟考官有交流,别一直盯着天花板或者稿纸。把他们当成你的学生(虽然有点难),去跟他们互动(哪怕是假想的)。这种气场,是能被考官感知到的。装也要装出来!
还有板书。不需要你写得多漂亮,但一定要工整、清晰,设计上有点条理性,别乱七八糟糊一团。这是你的教学辅助,也是你基本功的体现。
最后,答辩环节。随机应变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真诚和思考。考官提问,别怕,听清楚问题,稍微思考一下再回答。不会就坦诚说回去再研究,别不懂装懂,瞎编乱造。展现你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。
你看,这些东西,是不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?只要你不是完全没准备,或者紧张到完全失常,把这些基本的要求做到了,考官没有理由故意为难你。毕竟,他们也是希望能选拔出合格的后备力量。大部分考官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,他们能看出来你是真的用心准备了,还是在敷衍了事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教资面试过的几率大吗?
我的答案还是那个:看人,看准备,也看一点点运气。
但请记住,运气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。你准备得越充分,你表现得越像一个“准教师”,你通过的几率就越大。别老想着那些不可控的因素,什么考官心情、抽题手气,这些想了也没用。把你能控制的部分做到极致:知识储备、试讲演练、仪态调整、心态建设。把每一次练习都当成正式面试,对着镜子练,录下来自己看,找同学朋友帮你挑毛病。死磕细节,抠流程,练表达。
等你真的把这些都做好了,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几率”其实掌握在你自己手里。那时候,你担心的可能就不是“过不过”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拿个“优秀”了。
所以,别再纠结那个虚无缥缈的“几率”了,赶紧行动起来,好好准备才是王道!你付出的努力,最终会给你答案。它可能不会保证你百分百通过,但绝对能极大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。这,才是最实在的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021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