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教资笔试怎么算过?这事儿吧,它不像你期末考试,搞个百分制,60分万岁。它是报告分,这三个字你得刻在脑子里。官方说法挺绕的,说什么通过率啊,难度系数啊,反正最后折算出来,你成绩单上得有个70分才算你过了这关。低于70,哪怕你是69.9,对不起,下次再来。
这70分不是卷面分!不是你吭哧吭哧答题,最后卷面上拿了70分就行的。每年考试难度不一样啊,这次简单了,下次可能难上天。为了公平起见,也为了保证差不多的通过比例,他们搞了一套换算方法。你卷面上到底要考多少分才能换算出报告分70分?这没人能给你打包票。普遍的说法是,卷面分越高越保险,最好能往卷面满分的60%以上,甚至70%去努力,特别是那些竞争激烈的科目和地区。你卷面考个八九十分(按150分满分算的话),那基本上就稳了。你要是就压着那个可能性的及格线,比如卷面刚好60%左右,那心里就得一直打鼓,直到成绩出来那天。所以,别老想着“我只要70分”,你的目标应该是卷面上的高分,越高越好,给自己留足余地。这才是最稳妥的“过”法。
光知道规则没用啊,关键是这70分怎么来?天上不会掉馅饼,这教资笔试可不是水过去的。你以为随便翻翻书就行?‘裸考’?那基本就是给考试中心送温暖去了。得下功夫,实打实地学。
那综合素质还好,有点常识积累,加上作文别太跑偏,问题不算太大。选择题部分覆盖面广,法律法规、职业理念、文化素养、基本能力,啥都有点。死记硬背效果有限,得靠平时的积累和一点点运气。但真正拉开差距,让你头疼的,往往是后面两科:教育知识与能力(中学叫这个,小学叫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)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。
教育知识与能力,这玩意儿,就是理论大本营。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…各种流派,各种理论,人名、观点、发展阶段,背得人是七荤八素。什么维果茨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,布鲁纳的发现学习… 听着就让人眼晕。这部分没啥捷径,就是啃!理解性记忆是最好的,但说实话,很多时候就是硬背。刷题,特别是真题,极其重要。你会发现考点就那么些,翻来覆去地考,换个马甲你就不认识了?多做题,你就知道它的套路了。简答题、论述题更是重灾区,不仅要记住知识点,还得有条理地组织语言答出来。光背不够,还得会“说”。
然后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。这一科,简直是专业课+教育理论的混合双打。你不仅要对自己教的那个学科,比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,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(难度可能比你大学期末考还高),还得懂怎么“教”这门课。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、教学评价… 这些都是必考点。特别是教学设计题,通常是大头,分值高,要求你根据给定的教材内容,写一份完整的教案或者教学片段。这玩意儿,没点真功夫,光靠临时抱佛脚,很难写得像样。你得知道教学目标怎么定,教学重难点怎么找,教学过程怎么安排,互动环节怎么设计,板书怎么写… 这背后都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支撑。所以你看,这三科,环环相扣,各有侧重,都不是省油的灯。
怎么准备?我的经验是,别信那些“一个月速成”的鬼话。除非你天赋异禀或者基础超好,否则老老实实提前准备。
第一步,搞清楚考什么。 找最新的考试大纲,别拿着过期的复习,那不是白费劲嘛。大纲就是你的地图,告诉你重点在哪儿,哪些是必考点。
第二步,选好资料。 教材肯定要有一套,系统地看。但光看教材容易困,也抓不住重点。这时候辅导书、配套练习题就派上用场了。市面上资料五花八门,别贪多,选一两套口碑好的,吃透就行。视频课也可以看,找个讲得明白、适合自己的老师,能帮你理清思路,节省不少时间。但别光看不练,那是假努力。
第三步,理解和记忆。 对付教育知识与能力,死记硬背是免不了的,但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。画思维导图、做知识框架,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,效果会好很多。利用碎片时间,比如通勤路上,用手机App刷刷选择题,或者听听知识点录音。学科知识部分,回归你的专业本身,把基础打牢。
第四步,疯狂刷题,尤其是真题! 这点我得加粗强调:真题!真题!真题!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真题是最好的风向标,能让你知道考试的难度、题型、常考点。做个三五套,你就大概有感觉了。错题本一定要有,把做错的题,尤其是反复错的,记下来,分析原因,找到对应的知识点,彻底搞懂。刷题不是目的,目的是查漏补缺,巩固知识。
第五步,练主观题,特别是作文和教学设计。 选择题靠积累,主观题才是拉开分数的关键。综合素质的作文,平时多看点范文,积累点素材,练练手,保证字迹工整,结构清晰,观点明确,问题一般不大。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、论述,一定要动手写,光看答案没用,得自己组织语言。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学设计,更是要多练,找不同类型的课文,自己尝试去设计,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或者优秀案例,看看差距在哪。
第六步,调整心态,模拟考试。 越到后面,心态越重要。别自己吓自己,也别太放松。按部就班,完成计划。考前一两周,找几套完整的真题,掐着时间,模拟真实考试环境,感受一下节奏,提前适应。这样上了考场,才不会慌。
说到底,教资笔试过不过,关键看你下的功夫够不够,方法对不对。那个报告分70分只是一个结果,一个门槛。你要做的,是把过程走扎实。别总想着投机取巧,想着“押题”,那都是虚的。知识点掌握牢了,题做熟了,心态放平了,过,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当然,每年也有那么些“幸运儿”,复习没几天,“裸考”也过了。但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,对吧?毕竟,这关系到你能不能拿到那本进入教师行业的“敲门砖”。踏踏实实地学,一步一个脚印,比什么都强。等你真的把那些教育理论啃下来,把学科知识理顺了,把教学设计练熟了,你会发现,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“通过”的结果,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升。这过程,虽然苦,但挺值的。
最后,别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复习期间注意休息,劳逸结合。别学到头昏眼花,效率反而低。保持好状态,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。祝你好运!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019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