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吧,真没个标准答案,非要我说个大概,可能对于大多数底子还行、时间也比较规律的朋友,两到三个月,可能差不多是个坎儿。但这真的,真的,只是个大概其,毛估估,完全不能当圣旨。为啥?因为影响这事儿的变量,实在太多了,多到你怀疑人生。
你想啊,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。
第一,看你是什么“选手”。
你是师范生吗?大学里学的那些教育学、心理学是不是还没还给老师?如果是,那你底子就好多了,教育知识与能力(也就是传说中的“科目二”)这块儿硬骨头,你啃起来可能就没那么费劲,甚至可以说是“复习”。这种朋友,可能提前一个半月到两个月,集中火力冲刺一下,尤其是把综合素质(科目一)那些需要背的法律法规、职业理念过一遍,再刷刷题,感觉就来了。我见过有师范专业的学霸,临考前一个月才慢悠悠开始看书,也照样高分飘过,气不气人?但人家那是有童子功啊!
可如果你是“跨界选手”,完全零基础,大学专业跟教师八竿子打不着,那教育学、心理学这些对你来说就是全新的领域,一片处女地。那可就得老老实实,从头啃了。什么奥苏贝尔、布鲁纳、维果茨基,各种流派、各种理论,够你喝一壶的。这种情况下,三个月,我觉得是起步价,而且是那种每天都能保证一定学习时间的起步价。你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或者平时忙得跟陀螺似的,那这个时间还得往上加,加多少?不好说,可能四个月,五个月,甚至半年,都有可能。别觉得夸张,知识体系的建立,它就是需要时间去消化、去理解、去内化的,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。死记硬背肯定不行,尤其科目二,理解是王道。
第二,看你一天能掏出多少“有效时间”。
这跟第一点其实是绑定的。你是在校生,课不多,时间大把?还是已经上班了,每天通勤加工作累成狗,回家只想“葛优躺”?又或者是宝妈,围着孩子转,能挤出来的学习时间都是碎片化的?
全职备考的,一天能学个七八个小时,那效率自然高,两个月可能顶别人四个月。上班族呢?通勤路上听听课,午休时间刷刷题,晚上回家再学个一两小时?这就算很努力了。这样算下来,战线自然要拉长。别高估自己的意志力,也别低估生活的琐碎。很多人一开始雄心壮志,计划排得满满当当,结果坚持不了一个礼拜就打回原形。所以,评估自己的可用时间,要现实一点,保守一点。
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宝妈们,更是辛苦。可能孩子睡了你才能看会儿书,孩子醒了你就得放下。这种情况,我个人觉得,早点开始总是没错的。比如提前个四五个月,甚至更早,利用零散时间,一点点磨。不用追求每天必须学多少,但求细水长流,把知识点渗透进生活里。
第三,看你考哪个“级别”和“科目”。
虽然笔试的科目一、科目二内容大方向一致,但不同学段(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)的要求,深度和侧重点还是有微妙差别的。比如,中学的科目二,理论深度要求肯定比小学的要高一些。而且,你别忘了,笔试过了还有面试呢!面试要考学科知识,你考语文,跟你考数学、考物理,那准备的学科内容能一样吗?这部分准备时间,也得算进去。
所以,你报的学科是不是你大学的专业?或者是不是你擅长的领域?这也会影响你的准备时间。如果你跨专业考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学科,那光是把学科知识捡起来,就得花不少功夫。
第四,看你的“目标”和“学习能力”。
你是只想“低空飘过”,拿到证就行?还是想考个高分,给自己一个交代?目标不同,投入程度自然不同。虽然教资笔试是合格性考试,分数不决定最终排名,但你准备得越充分,通过的把握自然越大,面试的时候也可能更自信。
学习能力这东西,也很玄学。有的人看书过目不忘,做题一点就通。有的人可能需要反复看好几遍,做错题集,才能掌握一个知识点。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效率,是制定计划的前提。别盲目跟风别人的“XX天速成经验”,那可能真的不适合你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做呢?
我的建议是,先做一套真题。甭管你看没看书,先找一套近两年的真题(注意,是真题,不是模拟题),掐着时间,老老实实做一遍。做完对答案,看看自己大概在什么水平。
- 如果你感觉错得一塌糊涂,两眼一抹黑,尤其是科目二,那基本可以判定你是需要“长线作战”的选手了。提前三个月以上开始准备,不过分。先别急着刷题,先把教材或者靠谱的辅导书,认认真真过一遍,建立起知识框架。教育学、心理学这些,理解是基础。可以结合一些网课,听老师讲讲,帮助理解。第一遍可能很痛苦,感觉脑子跟浆糊似的,正常,坚持下去。
- 如果你感觉还行,有些题目凭常识或者大学依稀的记忆也能蒙对一些,但错的也不少,那可能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比较适合你。这个阶段,你需要系统地复习知识点,同时开始结合题目进行练习。重点是查漏补缺,搞清楚自己错在哪里,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。
- 如果你做完感觉大部分都会,错误率不高,那恭喜你,底子不错。一个月到一个半月,可能就够了。你的重点应该是强化记忆,尤其是科目一那些需要精准记忆的法律法规、文化素养,还有就是大量刷题,保持题感,熟悉考试套路。
关于面试,很多人容易忽略,觉得笔试过了就万事大吉。大错特错!面试刷人也很厉害的。面试准备,一般建议是笔试成绩出来之后,立刻开始。这期间大概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。但如果你笔试准备得就很扎实,学科知识掌握得好,那面试准备就能轻松一些。面试需要练试讲(无生试讲),练结构化问答,需要写教案。对着镜子练,找朋友或者家人当学生练,都行。一定要开口说,光在脑子里想是没用的。这个过程,也挺花时间的。
一些额外的碎碎念:
- 早点开始总比晚点好。拖延症是魔鬼,尤其对于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考试。早点开始,压力会小很多,可以从容安排。
- 计划要靠谱,但也要灵活。别定那种根本完不成的计划,打击自信心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,今天状态好就多学点,状态不好就少学点,或者干脆放松一下。心态很重要。
- 真题是王道。市面上的模拟题质量参差不齐,真题才是最接近考试难度和风格的。把近五年的真题刷透,比做十套模拟题都有用。
- 别只看书,要动笔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尤其是科目二的简答题、论述题,光看是没用的,要自己动手写一写,形成答题思路。
-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。有人喜欢看书,有人喜欢听课,有人喜欢刷题。找到最高效的方式,事半功倍。
- 别信那些“一个月速成包过”的鬼话。除非你是天赋异禀或者基础超好,否则,踏踏实实准备才是正道。
总而言之,考教资多久开始准备,这个问题,答案在你心里,也在你每天的行动里。先评估自己,再制定计划,然后,最重要的,是开始行动。别让“准备多久”这个问题,成为你迟迟不开始的借口。行动起来,你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加油吧,未来的老师们!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018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