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阵风吹过,带着些许凉意,我捏着手里那张皱巴巴的“毕业证”,上面的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”几个字,像一把钝刀,一下一下地割着我的心。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吧,这电大文凭,咋就这么不被“待见”?别急,今天就来好好唠唠,这背后的弯弯绕绕。简单来说,不是说它完全不被承认,而是它在很多场合,尤其是和普通全日制本科比起来,真的显得“底气不足”。它更像是你考驾照时候拿到的“实习标”,能用,但总觉得差点意思。那么,为什么会这样呢?咱们接着往下看。
电大文凭的“出身”迷思
咱得先聊聊电大,也就是现在改名叫国家开放大学的学校,它跟咱们印象里那种每天上课,有老师讲课,有同学一起学习的大学不太一样。它更像是“空中课堂”,主要依靠电视、网络等媒介进行教学。这种学习方式本身没毛病,非常灵活,也给很多想提升学历却没法去传统大学的人,提供了一个机会。但是,这种学习方式也注定了它的“出身”自带争议。大家通常会觉得,没有正儿八经上课,没有那种朝夕相处的同学,这学习效果能保证吗?这文凭的含金量,不就跟着打了个折吗?
而且,因为报名门槛相对较低,有些地方的入学审核也比较宽松,导致很多人会觉得,电大文凭是不是太“容易”拿到了?毕竟,相对来说,考上普通本科还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。这种“容易”的印象,进一步削弱了大家对电大文凭的信任度。而且,电大为了方便大家学习,经常会开设各种各样的“专业”,有些专业听都没听过,这就更让人觉得不靠谱了。
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,就像一个标签,一旦贴上,就很难撕下来。在很多人的眼里,电大文凭就是“成人教育”的代名词,跟“正规全日制”本科比起来,天然就矮了一截。就像两个同样品牌的手机,一个高配版,一个低配版,即使都能打电话发微信,大家还是会觉得高配版更香,是不是?
用人单位的“偏爱”逻辑
说完了出身,咱们再来聊聊用人单位的想法。其实,说白了,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是能力。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,但也是很重要的敲门砖。大部分用人单位,尤其是大企业,在招聘的时候,还是会优先考虑全日制本科生。这其中的原因,不是说电大毕业生能力一定不行,而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经过“高考筛选”的群体。
就像我有个朋友,她拿着电大本科毕业证去应聘,投出去的简历,石沉大海。她自己能力很强,工作经验也挺丰富,但是一看到她的学历是电大,很多人直接就刷掉了。这种“学历歧视”真的存在,而且挺普遍的。不是说他们不给机会,而是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。
而且,还有一点不得不提,很多用人单位对于电大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很了解,他们会觉得电大培养出来的学生,实践能力会比较欠缺。他们会觉得电大毕业生,不如全日制毕业生“扎实”,缺乏系统化的学习。这种“偏见”一旦形成,就很难改变。他们会认为,全日制本科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多,更能适应职场环境。
当然,也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这样。有些中小企业或者一些对学历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岗位,电大毕业生还是有竞争力的。但是,如果你想进大厂,想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,电大文凭确实可能会成为一个绊脚石。所以,说到底,还是用人单位的“偏爱”问题。他们更喜欢“名牌”,这也就让电大文凭,在求职路上,显得格外尴尬。
“认可度”的挣扎与突围
所以,电大文凭真的“不被承认”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从法律上来说,电大文凭是国家承认的学历,学信网可查,可以用来考研、考公务员,很多资格证考试也都承认。但是,它在社会上的认可度,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尤其是在就业方面。
我们经常会听到“含金量”这个词,学历的含金量,往往取决于社会对它的认可度。电大文凭的含金量之所以不高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社会不认可,就业就难,就业难,就更加不被认可。
那么,拿着电大文凭的我们,该如何突围呢?我觉得,首先要摆正心态,不要妄自菲薄,也不要自暴自弃。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,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,让自己变得更优秀。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,那就努力学习,考取更高的学历,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其次,要充分利用电大学习的优势,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,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,不断充实自己。同时,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,积累工作经验。让用人单位看到,你除了学历之外,还有更多的亮点。
最后,我们要认识到,学历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,不能代表一切。我们要做的是,不断学习,不断成长,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。只要我们足够努力,就一定能用实力,为自己正名!毕竟,能拿到毕业证的,谁都不是轻易放弃的人。前路漫漫,唯有自渡!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3800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