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备考研的你,是不是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科目一头雾水? 简单来说,经济学考研的科目组合,其实并不单一,它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、专业方向以及报考类别(学术型或专业型)而有所不同。 总的来说,你可能会遇到政治、英语、数学三门公共课,以及专业课,而专业课则五花八门,有的学校可能考经济学原理,有的考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,甚至还有计量经济学、统计学、数学分析等等。 接下来,咱们就详细掰扯掰扯这些让人又爱又恨的考试科目!
首先,咱们得明确一点,政治、英语和数学是所有考研同学都要面对的“三座大山”,经济学考研也逃不掉。
政治: 这门课,不用多说,大家都懂的,背诵和理解并重。重点是马原、毛中特、史纲、思修这四大块,建议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资料,多做真题,总结归纳,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切忌死记硬背。 政治复习有个很大的好处,那就是复习周期相对灵活,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整进度。
英语: 英语的复习,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。单词量是基础,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,翻译和写作也要重视。建议大家从大一开始就积累词汇,坚持每天阅读英文文章,培养语感。选择合适的英语辅导材料,多做真题,分析错题,提高解题能力。英语的复习,要持之以恒,贵在坚持。
数学: 数学,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同学来说,通常是数学三,也就是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。 这三门课,基础知识扎实非常重要,建议大家先把教材吃透,再做习题,巩固知识点。 很多同学数学基础薄弱,这就需要更早的开始准备,并且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复习。 数学复习周期较长,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,循序渐进,稳扎稳打。
接下来,咱们进入经济学考研的重头戏——专业课。 这部分科目,变化就比较大了,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不同学校、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差异很大,有的学校可能只考一门,有的学校可能考两门甚至三门,并且考试内容也大相径庭。
常见专业课组合:
微观经济学 + 宏观经济学: 这是很多学校的常见组合,也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。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,例如消费者行为、厂商行为等;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运行,例如国民收入、通货膨胀等。 复习时要注重理解基本概念、模型和分析方法。
经济学原理: 有些学校会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内容整合到一门“经济学原理”中进行考试。这要求考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更全面的掌握。
计量经济学: 计量经济学是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,这门课通常会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统计方法。 如果你报考的是偏向实证研究方向的专业,那么计量经济学可能是必考科目。
统计学: 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,也经常作为专业课考试科目出现。 这门课需要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、方法和应用。
数学分析: 有些学校,尤其是一些理论经济学研究方向,会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分析基础,甚至考数学分析作为专业课。
其他专业课: 除了以上这些,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课,例如国际经济学、财政学、货币银行学、发展经济学等等,具体要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方向来确定。
如何选择复习资料和制定复习计划?
选择复习资料时,建议优先选择权威教材和经典参考书,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复习,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。 制定复习计划时,要根据考试科目和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,制定合理的复习进度,并坚持执行。 切记不可盲目跟风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。
最后,希望各位考生都能在考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,金榜题名! 加油!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30318/